孩子發脾氣是情感表達 社工:爸媽先管好自己情緒再教仔

親子

發布時間: 2018/07/04 16:0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2:43

分享:

分享:

社工教路管好孩子情緒,助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香港家長多期望子女贏在起跑綫,導致孩子身心受壓。由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以美國Circle of Security Parenting(COS-P)課程為藍本設計的「親親孩子心-建立幼兒安全感家長教育課程」,透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理論與實踐等教學內容,引導家長讓幼兒從親子關係中獲得安全感。

親親孩子心—建立幼兒安全感家長教育課程鼓勵家長以同理心了解孩子情感的需要,曾參加親親孩子心課程的家長,明顯較少傾向以懲罰方式及以「大事化小」方式(如輕看孩子對事情的感受,認為孩子反應過大或忽視孩子的情緒反應)回應孩子,並會較多傾向以鼓勵方式幫助幼兒表達需要。

親親孩子心課堂上,家長均積極參與。(受訪者提供)

此外,參加者亦懂得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例如好奇、快樂、哀傷、害怕、生氣和羞愧,並有助他們更敏銳地覺察孩子的需要,使他們感到與孩子的關係更親密。

有家長表示,課程令他以全新角度來理解女兒的行為,並明白孩子鬧情緒時不能只看孩子行為的對與錯,反而要時刻留意孩子的情感需要。

小組中有一名爸爸分享,他的女兒因有少許分離焦慮,不想去興趣班,因此該父親沿途與女兒聊天,表示明白她的情緒,並給予她適當的安慰。想不到女兒到了上課地點就如釋重負,安心與父親道別,並獨自上興趣班。

學習同在概念

COS-P是由美國Circle of Security International根據現代兒童心理學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及相關研究所設計,主要針對幼兒安全感的建立。

東華三院何玉清教育心理服務中心註冊社工霍鈺雯姑娘指出,小朋友不善於用言語表達,很多時會以行為來表達訴求,所以行為背後的意思往往才是重點。當小朋友出現一些對抗行為,很多時是希望成年人明白他們的情緒和需要。

有家長表示,課程令他以全新角度來理解孩子的行為。(資料圖片)

但要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意思一點也不容易,因此,家長會在課堂中學習「同在」的概念,學習感受孩子的情緒,慢慢提升對孩子的同理心及接納程度,令雙方聯繫起來。

與孩子「同在」,不但有助家長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在孩子的情緒波動時,這份「同在」亦能讓孩子的情緒較容易穩定下來。但要注意,家長要認同孩子的情感,並不是要認同他們的行為,對於不合宜的行為,家長仍需堅定地規範孩子。

夫妻互相提點

香港家長的壓力,主要來自孩子的學業、心理與健康三個方面。當家長情緒急躁,導師也會建議家長可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處理孩子的情緒。

因為雙方的情緒都急躁時,不會是學習和建立關係的好時機。課程亦鼓勵夫妻一同出席,可以互相支持提點,回家也可以有共同的語言,讓家長在教養路上事半功倍。

【更多孩子情緒問題資訊】

【延伸閱讀】孩子幼稚園面試情緒失控 專家教路3招化危為機

【延伸閱讀】教育局推「家長智NET」網站 加強家長教育支援

撰文 : TOPick記者